[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8.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EB/OL].(2021-06-01)[2023-01-12].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1-06/01/c_1127517461.htm. [3]张柏然.建立中国特色翻译理论[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6(3):79-83. [4]刘宓庆.中西翻译思想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19. [5]潘文国.翻译研究的中国特色与中国特色的翻译研究[J].国际汉学,2020(S1):5-37. [6]王克非.新中国翻译学科发展历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9,51(6):819-824. [7]CHEUNG M.Introduction:Chinese discourses on translation:positions and perspectives[J].The translator,2009(2):223-238. [8]耿强.副文本视角下20世纪中国翻译话语史的重写[J].当代外语研究,2018(1):64-67. [9]姜燕.“中国特色翻译话语”的建构与发展路径研究:1951—2021[J].民族翻译,2022(6):55-62. [10]威廉斯 L.文化与社会[M].吴松江,张文定,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38-39. [11]李建中,胡红梅.关键词研究:困境与出路[J].长江学术,2014(2):66-72. [12]黄保罗,李建中.关键词研究的理论模型与实践路径:跨文化视域下文化关键词研究的学术对话[J].长江学术,2018(4):17-22. [13]何刚强.我国翻译基础理论亟待实质性突破[J],上海翻译,2019(6):7-12. [14]王晓娜.张佩瑶教授谈“传统译论关键词英译”[EB/OL].(2007-07-30)[2023-02-25].https://sits.gdufs.edu.cn/info/1048/1578.htm. [15]冯天瑜.中华元典精神[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 [16]周勤勤.关键词:掌控话语权的锁钥:中西文论关键词比较研究工作会综述[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6(6):75-80. [17]李伟荣.中国文化元关键词在西方的诠释:以安乐哲和郝大维英译《中庸》为中心[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1(3):49-55. [18]LYDIAL.The clash of empire:the invention of China in modern world making[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4:72. [19]李建中.通义:汉语阐释学的思想与方法[J].文学评论,2019(6):53-58. [20]李建中.元典关键词研究的中国范式[J].河北学刊,2020,40(2):1-6. [21]郭忠华.社会科学知识坐标中的“本土化问题”[J],开放时代,2020(5):101-120. [22]NEWMARK 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132. [23]周领顺.译者行为批评的理论问题[J].外国语文,2019(5):118-123. [24]高健.语言个性与翻译[J].外国语,1999(4):57-62. [25]潘文国.文章翻译学的名与实[J].上海翻译,2019(1):1-5. [26]辜正坤.翻译学体系框架略论:《译学津原》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1):63-64. [27]蒙培元.为什么说中国哲学是深层生态学[J].新视野,2002(6):42-46. [28]胡庚申.翻译研究“生态范式”的理论建构[J].中国翻译,2019,40(4):24-33. [29]胡庚申,孟凡君,蒋骁华,等.生态翻译学的“四生”理念:胡庚申教授访谈[J].鄱阳湖学刊,2019(6):26-33. [30]吴志杰.和合翻译研究刍议[J].中国翻译,2011,32(4):5-13. [31]孙盼盼.以关键词研究开创中国文论新局:李建中教授中华元典关键词研究述评[J].天中学刊,2019,34(3):7-14. [32]王寅.体认翻译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46. [33]冯全功.风雨十载磨一剑:《翻译方法论》评介[J].山东外语教学,2010,31(3):103-106. [34]杨自俭.小谈方法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1-4. [35]黄忠廉.翻译方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9. [36]张佩瑶.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译学研究新途径[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 [37]黄忠廉.变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108-125. [38]任东升.国家翻译实践概念体系构建[J].外语研究,2019,36(4):68-73. [39]张清俐,周忠良.“国家翻译学”开拓译学新境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09-24(1). [40]邓伯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实践方法论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0(4):24-32. [41]杨枫.翻译是文化还是知识[J].当代外语研究,2021(6):2. [42]傅敬民,刘金龙.中国特色应用翻译研究的特色问题[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21,44(2):80-85. [43]张传开.马克思关于主客体范畴科学理论的确立及其系统化[J].江苏社会科学,1994(4):55-60. [44]辜正坤.译学津原[M].郑州:文心出版社,2005:2. [45]陈东成.大易翻译学初探[J].周易研究,2015(2):72-78. [46]陈大亮.回归中国传统译论的原点[J].上海翻译,2021(3):7-12. [47]杨镇源.从知识到境界:论翻译学中国学派之“宇宙心”精神[J].中国翻译,2021,42(2):22-28. [48]许渊冲.译诗六论:续[J].中国翻译,1991,32(6):2-9. [49]江承志.翻译研究中的“推手”:以海德格尔思想为观照角度[J].中国翻译,2019,40(2):17-27. [50]袁劲.“西来意”与“东土法”:中国文化关键词研究的思想资源及本土实践[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0(5):10-17. [51]李建中,喻守国.中国文论话语重建的可行性路径[J].文史哲,2010(1):26-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