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石忆邵,何书金.城乡一体化探论[J].城市规划,1997(5):36-38. [2]孙中和.中国城市化基本内涵与动力机制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1(11):38-43. [3]张登国.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动力体系研究[J].乡镇经济,2009(11):91-94. [4]张竟竟.城乡关联发展动力机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14):222-225. [5]兰奎,郑华.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城乡互动机制论析:基于合作治理的研究视角[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6):33-35. [6]林晓珊.城市农民工如何从心理上融入城市[J].中国国情国力,2004(11):52-54. [7]关信平,刘建娥.我国农民工社区融入的问题与政策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9(3):1-7. [8]李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半融入”与“不融入”[J].河北学刊,2011(5):106-114. [9]何军.江苏省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的代际差异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2(1):52-59. [10]何绍辉.双重边缘化: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调查与思考[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5):64-69. [11]刘建娥.企业农民工与社区农民工政治融入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56-63. [12]朱振亚,张小青,曾光.新市民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粘合催化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2012(3):40-42. [13]姜作培.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探索[J].南方经济,2004(1):5-10. [14]李文荣,陈建伟.城乡等值化的理论剖析及实践启示[J].城市问题,2012(1):22-25. [15]杨开忠.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部署[J].管理世界,1993(1):165-172. [16]陈雯.“城乡一体化”内涵的讨论[J].现代经济探讨,2003(5):16-18. [17]徐丹丹.论社会正义的情感基础:同情[J].伦理学研究,2012(5):24-28. [18]石中英.社会同情与公民形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11. [19]朱振亚.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文凭新市民的社会特性分析[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65-74. [20]雷晓康,孙嘉临.城镇化进程中新市民社会融合问题研究[J].北方经济,2016(1):73-76. [21]侯莉.城镇化进程中新市民社会公平问题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2. [22]郑洪利,君海兰,鞠晓辉,等.新市民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9):1075-1077. [23]黄东旭.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入的阻碍因素及解决路径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8):183-1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