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松云1,2. 反思意识:语言产生的理据之辩[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0(4): 100-104. |
[2] |
黄弋桓1, 黄兰堞2. 叹词的概念意义与程序意义[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0(2): 107-112. |
[3] |
任江辉. 日本无赖派作家坂口安吾的哲学思想[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9(6): 65-70. |
[4] |
谢世坚,韦冬梅. 动物隐喻与《维纳斯与阿多尼斯》的语篇连贯[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9(1): 99-104. |
[5] |
亓丛,吴俊. 用户画像概念溯源与应用场景研究[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7(5): 82-87. |
[6] |
周至杰. 天演范畴中现代哲学“天人关系”思想的建构[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6(4): 20-24. |
[7] |
宋改荣,马芮娟. 认知视角下《有产业的人》中“福尔赛”的隐喻探析[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6(2): 139-144. |
[8] |
张懂1,史小平2. 汉语仿拟成语的认知语义研究[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6(1): 129-134. |
[9] |
许晶. 中国哲学:现代性隐忧的温和排解[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6(1): 1-4. |
[10] |
宋改荣,常小婷. 英汉童话中“喜悦”情感隐喻的认知对比分析[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5(6): 126-129. |
[11] |
卢杨. 价值哲学视阈中辜鸿铭儒家经典翻译批评[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5(4): 122-125. |
[12] |
郭德君. 终极视域中的西方传统绘画艺术[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5(2): 101-104. |
[13] |
裘莹莹1,汪少华2. 教师话语的多模态隐喻架构分析 ——以“外教社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大赛为例[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5(1): 127-131. |
[14] |
罗富宴,廖斌. 西方哲学的人类学转向与马克思的独特开辟[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4(2): 1-4. |
[15] |
邹幸居. 汉语古诗中的重标记脚本及其翻译[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4(2): 130-1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