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吉开金. 政治热情下的艺术探寻 ——论老舍抗战话剧[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9(3): 108-112. |
[2] |
马德益. 陈嘉庚爱国主义的“四维一体”结构特征[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9(1): 20-26. |
[3] |
谷红艳,孙妮. 《爱的地图》中的民族发展与文化融合[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8(1): 124-127. |
[4] |
王丽莉,高鹏. 塞克斯顿《爱情诗》中的空间意象解析[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7(1): 87-91. |
[5] |
韩明港. 从《倾城之恋》看张爱玲小说的 空间意识与独特韵味[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6(6): 89-92. |
[6] |
吴蒙,马龙云. 穆丽尔·斯帕克的两面性写作原则解读[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5(3): 74-77. |
[7] |
孙全胜. 论《围城》爱情伦理的三重主题[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5(2): 81-84. |
[8] |
杨巍. 男人日子也不好过 ——解读莱辛《又来了,爱情》中的主要男性形象[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5(2): 85-88. |
[9] |
刘婉. 母爱的经典 ——比较孟郊《游子吟》和黄仲则《别老母》[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5(2): 89-91. |
[10] |
罗春霞,曹青,李柏. 《奥赛罗》中爱米莉亚的女性意识分析[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4(5): 82-85. |
[11] |
高晓瑞. 亦中亦西的上海书写 ——谈张爱玲的小说创作[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4(3): 67-70. |
[12] |
王. 谈鱼玄机爱情诗[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4(3): 79-82. |
[13] |
彭兴滔. 路遥小说的爱情悲剧及其现实隐忧[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4(1): 68-71. |
[14] |
陈晗. 新道德的写实——论张资平性爱小说的自然主义写实[J]. , 2007, 7(02): 76-76. |
[15] |
张秋陵 肖光宏. 当代大学生恋爱调查与分析[J]. , 2007, 7(02): 9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