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谢世坚,郎茹娟.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眼睛”意象的修辞研究[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8(3): 151-156. |
[2] |
段丽芳. 小说《恐怖分子》的“魔鬼”意象解读[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8(1): 105-108. |
[3] |
孟奕爽,邓森文. 基于网络文本内容分析的 武陵源景区旅游意象感知研究[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7(6): 59-64. |
[4] |
王丽莉,高鹏. 塞克斯顿《爱情诗》中的空间意象解析[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7(1): 87-91. |
[5] |
马静雯. 《十三夜》的景物意象与空间建构[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5(4): 86-89. |
[6] |
唐汉谷,李金妹. 《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中动物意象解析 ——基于图形—背景的理论视角[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5(1): 83-85. |
[7] |
曾艳. 藕断丝连: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的相似性[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4(6): 77-80. |
[8] |
张萧绎. 李商隐诗中柳意象分析[J]. , 2008, 8(06): 57-57. |
[9] |
王玉琼. 道家视野下的乡村旅游开发[J]. , 2007, 7(03): 59-59. |
[10] |
王燕 白雪苹 张世平. 解读心理咨询中的共情技术[J]. , 2007, 7(03): 85-85. |
[11] |
赵越 罗益民(指导教师). 灵魂意象理论与王尔德的纳塞瑟斯原型[J]. , 2006, 6(03): 78-78. |
[12] |
许果. 论文化意象与跨文化交际[J]. , 2004, 4(03): 96-96. |
[13] |
陈鸿琴. 内容美在形式美中呈现--从文体学角度剖析佛罗斯特的诗《雪夜林中驻脚》[J]. , 2003, 3(01): 49-49. |
[14] |
吴珂. 漫议张爱玲文学语言中的女性特点[J]. , 2002, 2(02): 39-39. |
[15] |
黄季英. 象征主义与意象主义在中外文坛上的发展与影响[J]. , 2001, 1(04): 43-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