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吴文珑.“两个结合”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3(5):74-81. [2]翟琦,郑波.“两个结合”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和实践进路[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5):18-24. [3]余永跃.准确把握“两个结合”的科学逻辑[J].人民论坛,2022(20):51-55. [4]许士密.“两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蕴[J].探索,2023(6):1-13. [5]李海星.论“两个结合”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23(3):4-9. [6]巩茹敏,罗晓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内涵及时代价值探究[J].江汉论坛,2022(10):58-63. [7]郝书翠,李阳光.“两个结合”提出的历史必然性论析[J].山东社会科学,2023(12):100-107. [8]杨小军,丁馨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四重逻辑[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4(3):13-19. [9]袁艺鸣,张立波.“两个结合”的内在逻辑及其哲学意蕴[J].学习论坛,2023(1):105-110. [10]韩庆祥.全面深入理解“两个结合”的核心要义和思想精髓[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1(10):93-105. [11]陈金龙.“两个结合”的三维阐释[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5-11. [12]张小平.百年奋斗成就的思想密钥:在“两个结合”中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J].人民论坛,2021(23):14-19. [13]王增福.“两个相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6(5):1-10. [14]马欣.“两个结合”的美学路径[J].中国图书评论,2024(2):63-68. [15]冯莉.“两个结合”与中国近现代史的阐释[J].贵州社会科学,2022(11):67-73. [16]胡丽.准确把握“两个结合”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湖南社会科学,2023(5):25-31. [17]李宏伟.论“两个结合”对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方法论创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12):112-122. [18]乔文.“两个结合”: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实现美好生活的理论源泉、历史根基和实践逻辑[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5(2):186-191. [19]肖贵清.习近平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论述及其意义[J].理论视野,2023(9):17-24. [20]徐国民,王国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2):11-20. [21]熊一如,葛金松,杨军.“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历史发展与时代价值[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27):1-4. [22]石路,张慧.“两个结合”:阐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新视角[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9(3):9-16.、 [23]于安龙.“两个结合”: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J].求实,2024(1):4-15. [24]李毅.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12):1-11. [25]刘波.“两个结合”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J].中国高等教育,2022(23):4-6. [26]李国泉,蔡方.“两个结合”:新时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规律性认识[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3(5):82-90. [27]乔清举.论“两个结合”及其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意义[J].哲学研究,2023(12):5-13. [28]任晓伟.“两个结合”的认识飞跃和理论内涵的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23(7):19-25. [29]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校(院)委会理论学习中心组.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真学习《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N].光明日报,2023-06-02(6). [30]陈锡喜,刘奎.关于“两个结合”与“一个结合”命题关系的学理诠释[J].思想理论教育,2024(4):35-42. [31]余卫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科学内涵、辩证关系和实践创新[J].探索,2022(3):1-14. [32]白显良,彭均.习近平关于“两个结合”重要论述研究:回顾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3(9):4-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