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TAPSCOTT D.The digital economy:promise and peril in the age of networked intelligence[M].New York:McGrawHill,1996:13-42. [2]张雪玲,焦月霞.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及其应用初探[J].浙江社会科学,2017(4):32-40. [3]何枭吟,成天婷.数字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抉择[J].商业经济研究,2021(10):189-192. [4]欧阳日辉.数字经济的理论演进、内涵特征和发展规律[J].广东社会科学,2023(1):25-35. [5]崔宇,范芹.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就业的双重影响及其实现路径[J].经济问题,2023(9):52-59. [6]胡艳,王艺源,唐睿.数字经济时代下的共同富裕:基于长三角的实证[J].湖北社会科学,2023(3):86-93. [7]汪晓文,陈明月,陈南旭.数字经济、绿色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J].经济问题,2023(1):19-28. [8]赵涛,于晨霞,潘辉.基于能源消耗周期的我国低碳城市发展模式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31(9):20-25. [9]何维达,温家隆,张满银.数字经济发展对中国绿色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双向固定效应模型[J].经济问题,2022(1):1-8. [10]张建,王博.数字经济发展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J].审计与经济研究,2023,38(2):107-115. [11]邹静,王强,鄢慧丽,等.数字经济如何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来自中国地级市的证据[J].软科学,2024,38(3):44-52. [12]朱洁西,李俊江.数字经济如何赋能城市绿色发展:基于区域创新产出和要素配置效率的视角[J].兰州学刊,2023(1):31-48. [13]李雪松,党琳,赵宸宇.数字化转型、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J].中国工业经济,2022(10):43-61. [14]孙雪娇,范润.数字经济对大中小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鸿沟效应[J].经济管理,2023,45(8):45-64. [15]周庆,聂元昆.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动态测算与区域特征分解[J].统计与决策,2022,38(20):37-42. [16]苏华,杨帆,张亚力.中国市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空间计量分析[J].经济地理,2022,42(9):138-146. [17]CHUNG Y H,FRE R,GROSSKOPF S.Productivity and undesirable outputs:a directional distance function approach[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1997,51(3):229-240. [18]赵巍.数字经济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作用机制与门槛效应[J].中国流通经济,2022,36(11):15-26. [19]张东玲,焦宇新,刘敏.数字经济推动了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吗:基于“宽带中国” 试点的证据[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23,43(7):38-56. [20]程文先,钱学锋.数字经济与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J].经济问题探索,2021(8):124-140. [21]崔兴华,林明裕.FDI如何影响企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和PSMDID的实证分析[J].经济管理,2019,41(3):38-55. [22]陈超凡.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ML生产率指数及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16,33(3):53-62. [23]孙虹玉,刘泽杰.城市蔓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绿色发展理念的底层逻辑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23(2):85-101. [24]王军,张毅,马骁.数字经济、资源错配与全要素生产率[J].财贸研究,2022,33(11):10-26. [25]刘备,黄卫东.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应研究[J].求是学刊,2023,50(1):96-106. [26]张帆,施震凯,武戈.数字经济与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J].南京社会科学,2022(6):12-20. [27]张英浩,汪明峰,崔璐明,等.数字经济水平对中国市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J].经济地理,2022,42(9):33-42. [28]王巧然.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作用机理与普惠性质[J].中国流通经济,2023,37(6):51-64. [29]龚新蜀,杜江.数字经济、绿色创新与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J].统计与决策,2024,40(2):35-40. [30]刘文俊,彭慧.区域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效应[J].经济地理,2023,43(6):33-44. [31]赵涛,张智,梁上坤.数字经济、创业活跃度与高质量发展:来自中国城市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20,36(10):65-76. [32]李诚浩,任保平.数字经济驱动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机理与路径[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3(4):159-167. [33]OH D H.A global malmquistluenberger productivity index[J].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2010,34(3):183-197. [34]李斌,祁源,李倩.财政分权、FDI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面板数据动态GMM方法的实证检验[J].国际贸易问题,2016(7):119-129. [35]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39(10):35-44. [36]王军,朱杰,罗茜.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及演变测度[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1,38(7):26-42. [37]李玉洁,刘思思,贺正楚.产业协同集聚、技术创新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J].系统工程,2023,41(1):1-14. [38]白俊红,刘宇英.对外直接投资能否改善中国的资源错配[J].中国工业经济,2018(1):60-78. [39]黄群慧,余泳泽,张松林.互联网发展与制造业生产率提升:内在机制与中国经验[J].中国工业经济,2019(8):5-23. [40]黎毅,蒋青松.数字经济碳减排效应分析:基于生产与消费端的双重路径分析[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23,20(4):81-90. [41]田毕飞,陈紫若.创业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效应与机理[J].中国工业经济,2017(6):136-154. [42]蒋瑛,汪琼,杨骁.全球价值链嵌入、数字经济与产业升级: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的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9(6):40-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