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潇斌. 大学生村官在闽南侨乡新型城镇化中的作用 ——以邓小平“人才论”为基点[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5(3): 1-4. |
| [2] |
林兴冬 苗国厚. 农地流转制度应坚持的原则及处理好的关系[J]. , 2009, 9(04): 56-56. |
| [3] |
王憨. 对贯彻科学发展观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考[J]. , 2009, 9(03): 13-13. |
| [4] |
周玉. 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价值[J]. , 2009, 9(03): 1-1. |
| [5] |
林雄辉. 邓小平社会主义发展观的科学内涵[J]. , 2008, 8(06): 7-7. |
| [6] |
刘伦. 解放思想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事业发展[J]. , 2008, 8(06): 1-1. |
| [7] |
张素琼. 对邓小平改善社会风气的思想探析[J]. , 2008, 8(05): 21-21. |
| [8] |
饶志华. 论邓小平理论社会化的前提及途径[J]. , 2007, 7(06): 8-8. |
| [9] |
李健. 论邓小平的稳定思想[J]. , 2007, 7(06): 5-5. |
| [10] |
郭瑞敏. 邓小平新时期刑事政策思想论析[J]. , 2007, 7(01): 8-8. |
| [11] |
李晓明 罗丙军 易志坚.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校园规划与建设[J]. , 2006, 6(04): 60-60. |
| [12] |
王成平. 从坚持“四个根本”落实以人为本[J]. , 2006, 6(03): 1-1. |
| [13] |
潘洪伟 焦凤英. 论毛泽东、邓小平的“四化”观[J]. , 2006, 6(01): 1-1. |
| [14] |
吴荣顺 崔园萍. 和谐社会与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J]. , 2006, 6(01): 93-93. |
| [15] |
高桂娟 汤向玲. 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高等教育规模与效益分析[J]. , 2006, 6(01): 96-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