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棠迪. 轨道车站人性化服务设施优化研究[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1(4): 53-57. |
[2] |
陈贵才1,原一川2. 劳伦斯诗歌中的再生隐喻与英国诗歌死亡叙事传统的互文性[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9(3): 102-107. |
[3] |
韩明港. 从《倾城之恋》看张爱玲小说的 空间意识与独特韵味[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6(6): 89-92. |
[4] |
管云秋. 也谈基督教的人性观[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6(1): 5-8. |
[5] |
乔一鸣. 触知万物,沟通宇宙 ——论D.H.劳伦斯诗歌中的触觉[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4(4): 67-70. |
[6] |
高晓瑞. 亦中亦西的上海书写 ——谈张爱玲的小说创作[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4(3): 67-70. |
[7] |
张建秒 马汉钦 罗玉成. 伦理与金钱对人性的异化——张爱玲笔下曹七巧的变态人生[J]. , 2008, 8(05): 73-73. |
[8] |
吕星星. 管仲的社会公正观——分配公正[J]. , 2008, 8(04): 61-61. |
[9] |
李小平. 贾宝玉至情人性的文化困境[J]. , 2008, 8(01): 70-70. |
[10] |
徐密娥. 《玫瑰园中的影子》:时代桎梏下的婚姻悲剧[J]. , 2007, 7(01): 74-74. |
[11] |
刘志华. “不安”的言说——论张爱玲的小说[J]. , 2005, 5(01): 66-66. |
[12] |
朱德隆. 论高校系资料室的新型管理[J]. , 2005, 5(01): 134-134. |
[13] |
傅潇霄. 红尘深处的一声叹息--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意识[J]. , 2002, 2(04): 35-35. |
[14] |
李卉. 华丽中的虚无--论张爱玲小说对世俗情感等的解构[J]. , 2002, 2(03): 50-50. |
[15] |
李红秀. 人性与非人性的交织——《呼啸山庄》中人物形象的隐含意味[J]. , 2001, 1(04): 37-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