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费孝通,吴晗.皇权与绅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费孝通.江村经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64. [3]卢艳齐.乡村治理困境与现代乡贤的治理合法性探究[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6(8): 43-48. [4]刘奇葆.创新发展乡贤文化[J].人民文摘,2014(10):24. [5]杨军.乡贤文化与乡村治理探究[J].未来与发展,2015(3):98-103. [6]张露露.乡村治理视阈下现代乡贤培育和发展探讨[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8):57-63. [7]刘淑兰.乡村治理中乡贤文化的时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理论月刊,2016(2):78-103. [8]张艺.乡贤文化与农村基层治理:以广东云浮乡贤理事会为例[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5(10):33-36. [9]颜德如.以新乡贤推进当代中国乡村治理[J].理论探讨,2016(1):17-21. [10]吴雄妹.乡贤文化与现代乡村治理:基于江西省乐平市乡村治理实践分析[J].地方治理研究,2016(7):65-71. [11]白现军,张长立.乡贤群体参与现代乡村治理的政治逻辑与机制构建[J].南京社会科学,2016(11):82-87. [12]李建兴.乡村变革与乡贤治理的回归[J].浙江社会科学,2015(7):82-87. [13]付翠莲.我国乡村治理模式的变迁、困境与内生权威嵌入的新乡贤治理[J].地方治理研究,2016(1):67-73. [14]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M].陈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15]OTOOLE K,BUEDESS N.New community governance in small rural towns:the Australian experience[J].Journal of rural studies,2004(20):433-443. [16]哈罗德,伊罗生.群氓之族:群体认同与政治变迁[M].邓伯宸,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17]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M].孙柏瑛,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75-76. [18]阎云翔.中国社会的个体化[M].陆洋,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 [19]邝良锋,靳永翥.行政村异化:基于一个村庄调查的制度性反思[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5(6):15-23. [20]BOWLES S,GINTIS H.Social capital and community governance[J].The economic journal,2002,112(483):419-436. [21]沃尔夫.合法性的限度[M].沈汉,等译.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428. [22]程同顺,邝利芬.温岭民主恳谈的意义及局限[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3):82-87. [23]张富.论公共行政权力的属性、异化及其超越[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1):22-26. [24]徐勇,赵德健.找回自治:对村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的探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7):1-8. [25]冯竹敏.客家族群的家庭价值观与网络类型之实证研究:族群之组间与组内的差异分析[D].桃园:中央大学,2012:1. [26]康静华.台湾农村再生机制之研究:以农村发展模式为核心[D].台北:台北大学,2013. [27]翁志成.农村再生社区产业发展跨区域合作与绩效之研究:以台中市太平区兴隆社区为例[D].台中:中兴大学,2016:11. [28]林柏伶.台湾农村发展与治理制度变迁之研究[D].台北:台北大学,2010(7):22. [29]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14中国农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 [30]房宁.中国政治参与报告:201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31]黄海.用新乡贤文化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J].人民日报,2015-09-30(9). [32]郑舜介.社区“靓起来!”以实效社区治理模式分析台湾农村社区再生培根计划:以云林水井、嘉义板头社区为例[D]. 嘉义:中正大学,2014. [33]王文峰.“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困境〖JP4〗及对策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6(8):87- 91. [34]亨廷顿,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337. [35]程同顺,黄晓燕.中国农民组织问题研究:共识与分歧[J].教学与研究,2003(3):42-47. [36]温铁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8):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