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技术与教育》编辑部.国务院和教育部等有关部门职业教育重要文件摘编[J].技术与教育, 2017(4):59-63. [2]刘海明,谢志远,刘燕楠.高职教育人才转型的战略思考:推进产教融合,服务产业发展:兼谈高职院校“新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方略[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2):182-188. [3]KLINGSTROM A. Cooperation between higher education and industry[M].Uppasal:Uppasal University Press,1987:47. [4]WHITTLE J,HUTCHINSON J.Mismatches between industry practice and teaching of modeldriven software development[J].Models in software engineering,2012,7167:40-47. [5]KNUDSEN H.Higher education in a sustainable society[M].London: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5:14. [6]杨善江.“产教融合”的院校、企业、政府角色新探:基于“三重螺旋”理论框架[J].高等农业教育,2014(12):117-119. [7]柳友荣,项桂娥,王剑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15(5): 64-68. [8]鲍桂楠.协同创新视角下的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J].教育与职业,2016(21):13-16. [9]顾绘.产教深度融合:学理依凭、机制内涵与实施寻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3):8-11. [10]李梦卿.产教融合:职教优质发展的择善固执之举[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8(1):74. [11]吕耀平,戴庆敏,杨承清,等.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一融合两清单三提升[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6):77-81. [12]唐未兵,温辉,碰建平.“产教融合”理念下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2018(8):14-16. [13]林江鹏,张倩.“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9):142-144. [14]陈保东.创新型通航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校科技,2014(7):68-70. [15]刘丽君.多元化通航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7(2):92-96. [16]杨文安.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17(24):70-72. [17]梁欢欢,罗敏.广西通用航空产业航空特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6(1):24-27. [18]施大宁,梁文萍.航空航天特色新工科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8(9):26-28. [19]杨帆,龚小涛.航空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31-34. [20]袁国青,李军,朱延娟,等.航空专业建设中的国际“一流”标杆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6):1-5. [21]赵柯,王忠.基于“新工科”的综合航空电子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18(2):105-108. [22]侯赤,赵美英,惠嘉,等.面向新工科的飞行器结构设计课程群建设探索[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86-90. [23]张超,田薇,王海涛,等.面向新时代立足新工科培养新人才:基于西北工业大学国际化航空工程人才培养实例研究[J].高教学刊,2019(3):12-13. [24]孙长江,张纯良,柏昕.依托通用航空协同育人平台 加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8(5):166-167. [25]梁文萍,郭宇,杨玲,等.以“新工科”建设引领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8(8):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