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蔡玉胜.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问题和途径及改革要点[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2):129-133. [2]陈方.城乡关系:一个国外文献综述[J].中国农村观察,2013(6):80-89. [3]陈丹,张越.乡村振兴战略下城乡融合的逻辑、关键与路径[J].宏观经济管理,2019(1):57-64. [4]叶昌友,张量.论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融合思想[J].求索,2009(12):54-56. [5]王乾宇.马克思主义城乡发展理论对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启示[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05-110. [6]李传兵,俞思念,陈浩然.马克思城乡关系思想及其当代中国化实践[J].社会主义研究,2012(4):18-22. [7]叶超,陈明星.国外城乡关系理论演变及其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1):34-39. [8]陈锡文.以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推进城乡一体化[J].求索,2017(11):4-10. [9]刘守英,王一鸽.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中国转型的乡村变迁视角[J].管理世界,2018(10):128-146. [10]蔡云辉.论近代中国城乡关系与城市化发展的低速缓进[J].社会科学辑刊,2004(2):111-116. [11]高云虹,曾菊新.城乡网络化: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选择[J].开发研究,2006(1):89-92. [12]李泉.城乡关系协调视角下的中国乡村工业化[J].经济与管理,2007(3):33-37. [13]陈钊,陆铭,许政.中国城市化和区域发展的未来之路:城乡融合、空间集聚与区域协调[J].江海学刊,2009(2):75-80. [14]黄祖辉.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实现途径[J].浙江经济,2012(24):26-27. [15]孙文华,方心清.城乡关系演化的不同道路:比较与启示[J].江苏社会科学,2014(2):92-97. [16]王松德.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启示[J].学习论坛,2014(10):57-59. [17]李文宇.城乡分割会走向城乡融合吗:基于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15(6):71-83. [18]蓝志勇,苗爱民,李东泉.深化府际关系改革 推动城乡协调发展[J].中国行政管理,2016(11):30-35. [19]孔祥智.城乡差距是怎样形成的: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对工业化、城镇化的贡献研究[J].世界农业,2016(1):222-226. [20]党国英.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前景研究[J].理论探讨,2016(5):79-83. [21]姜长云.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J].区域经济评论,2018(3):114-116. [22]杨发萍.中国城乡关系的结构困境与区域发展[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1-10. [23]李迎生.从分化到整合: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起源、改革与前瞻[J].教学与研究,2002(8):17-22. [24]宋洪远.调整城乡关系: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3):88-91. [25]廖欢,严小龙.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社会形态的生成机理[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83-86. [26]涂妍,王明亮.统筹城乡产业:建立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载体[J].城市发展研究,2008(6):136-137. [27]奚建武,唐亚林.复合型二元结构视野的城乡关系考察[J].重庆社会科学,2008(7):34-38. [28]桂家友,文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浦东模式及其比较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6):63-66. [29]高伯文.当代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城乡关系的制度创新[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9(5):12-20. [30]康金莉.20世纪中国二元经济模式变迁与比较研究:基于三农视角[J].财经研究,2017(9):98-109. [31]贺雪峰.城乡二元结构视野下的乡村振兴[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1-7. [32]曾磊,雷军,鲁奇.我国城乡关联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区域比较分析[J].地理研究,2002(6):763-771. [33]漆莉莉.中部地区城乡融合度的综合评价与分析[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4):10-13. [34]完世伟.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以河南省为例[J].经济经纬,2008(4):60-63. [35]冯云廷.我国城乡经济关系的评价及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9(10):117-123. [36]赵民,陈晨,周晔,等.论城乡关系的历史演进及我国先发地区的政策选择:对苏州城乡一体化实践的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6(6):22-30. [37]武力.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乡关系的两次转变[J].教学与研究,2008(10):12-18. [38]谢志强,姜典航.城乡关系演变:历史轨迹及其基本特点[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4):68-73. [39]邱国盛.近代北京、上海城乡关系比较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6):106-112. [40]韩俊.中国城乡关系演变60年:回顾与展望[J].改革,2009(11):5-14. [41]赵洋.当代中国城乡关系的变迁[J].科学社会主义,2011(6):120-123. [42]吴丰华,韩文龙.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城乡关系:历史脉络、阶段特征和未来展望[J].学术月刊,2018(4):58-68. [43]唐琦,滕堂伟,曾刚.基于新型城乡关系的崇明生态岛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2012(6):138-143. [44]党纤纤,张定青.城乡关系演进的自组织性及其对我国乡村规划的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14(3):119-124. [45]杨桓.空间融合:城乡一体化的新视角[J].社会主义研究,2014(1):120-125. [46]朱海龙.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关系问题探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5(3):33-35. [47]张汝立.我国的城乡关系及其社会变迁[J].社会科学战线,2003(3):241-244. [48]厉以宁.论城乡一体化[J].中国流通经济,2010(11):7-10. [49]黄永涛,李万鹏.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与消解[J].人民论坛,2011(29):172-173. [50]徐学庆,苏炳臣.我国城乡关系失衡的制度原因及其调整[J].学习论坛,2014(9):67-69. [51]陈世伟,陈金圣.城乡融合中的农民市民化:困境与出路[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0-14. [52]桂家友.农民工流动对城乡关系发展的影响[J].湖湘论坛,2009(5):100-104. [53]张文明.新型城镇化:城乡关系发展中的“人本”回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97-107. [54]文军,沈东.当代中国城乡关系的演变逻辑与城市中心主义的兴起:基于国家、社会与个体的三维透视[J].探索与争鸣,2015(7):71-77. [55]高静,王志章.改革开放40年:中国乡村文化的变迁逻辑、振兴路径与制度构建[J].农业经济问题,2019(3):49-60. [56]杨小军,刘诗阳.基于公平与效率视角看我国城乡关系历史演变[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50-153. [57]张兆曙.中国城乡关系的“中间地带”及其“双重扩差机制”:一种“空间-过程”的分析策略[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1-12. [58]俞思念.从城乡统筹发展到城乡一体化:兼论党的十八大对新时期城乡关系的总布局[J].学习论坛,2013(4):8-11. [59]高波,孔令池.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9(8):4-16. [60]李爱民.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问题与路径[J].宏观经济管理,2019(2):35-42. [61]何仁伟.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理论探讨、机理阐释与实现路径[J].地理研究,2018(11):2127-2140. [62]杨仪青.城乡融合视域下我国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J].现代经济探讨,2018(6):101-106. [63]张海鹏.中国城乡关系演变70年:从分割到融合[J].中国农村经济,2019(3):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