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康海轩. 习近平新时代青年观的科学内涵及三个向度[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0(3): 1-6. |
[2] |
黄明波. 新媒体影像文化交往: 推动两岸青年交流与认同的路径[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8(1): 25-30. |
[3] |
薛念文,孙健. 近三十年印度杂志关于毛泽东的研究评析 ——以《中国报道》为例[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6(6): 16-20. |
[4] |
马晓燕,刘利才. 学习习近平的历史观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6(4): 1-5. |
[5] |
张健. 张闻天的国民教育思想研究[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5(5): 13-16. |
[6] |
张玉龙,王新婷. 建国前后毛泽东调查研究方法比较分析[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5(2): 9-12. |
[7] |
易刚. 毛泽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4(6): 1-4. |
[8] |
满云山. 毛泽东文艺创作生产引导思想及当代文化发展启示[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4(6): 5-8. |
[9] |
乔传代. 菲利普·罗斯小说欲望主体 从自然属性到社会属性的嬗变[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4(5): 71-73. |
[10] |
赵大兴. 毛泽东时代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特征分析[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4(3): 1-4. |
[11] |
刘丽平. 从军知识青年复员问题研究 ——以四川为例[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4(1): 97-100. |
[12] |
宋一.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重大贡献[J]. , 2008, 8(04): 1-1. |
[13] |
无. 稿约[J]. , 2007, 7(05): 3-3. |
[14] |
任康丽. 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J]. , 2006, 6(04): 40-40. |
[15] |
潘洪伟 焦凤英. 论毛泽东、邓小平的“四化”观[J]. , 2006, 6(01):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