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罗天1,吴彤2. 基于语料库的译文显性情感变化研究 ——以《扬子前线》翻译为例[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0(1): 82-88. |
[2] |
马金桃. 普拉斯“自白”诗歌的情感悖论策略[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9(1): 93-98. |
[3] |
敬淼春. 政府勘灾体系的近代转变 ——基于1936—1937年四川政府勘查旱灾的思考[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8(3): 36-43. |
[4] |
张晨晨,曹静. 情感隐喻的认知系统与汉英互译 ——以《玉米》中“爱”为例[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7(3): 135-139. |
[5] |
汤朝菊,魏全凤. 多模态语音情感语料库的 语言符号学“全文本”解读[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6(4): 134-138. |
[6] |
宋改荣,常小婷. 英汉童话中“喜悦”情感隐喻的认知对比分析[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5(6): 126-129. |
[7] |
乔传代. 菲利普·罗斯小说欲望主体 从自然属性到社会属性的嬗变[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4(5): 71-73. |
[8] |
王兴国. 再论书法艺术中的情感表现[J]. , 2009, 9(03): 86-86. |
[9] |
张萧绎. 李商隐诗中柳意象分析[J]. , 2008, 8(06): 57-57. |
[10] |
张伟利. “崇高”特质与李商隐政治诗[J]. , 2008, 8(02): 49-49. |
[11] |
杜湘君. “原生态”的抒写——论茅盾文革时期的旧体诗词创作[J]. , 2007, 7(05): 66-66. |
[12] |
张庆民 叶勇. 对大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 , 2006, 6(04): 87-87. |
[13] |
邹赐岚. 谈大学生角色适应中的“职业角色”培养[J]. , 2006, 6(02): 91-91. |
[14] |
李红秀. 试析电影与小说《手机》的复调分层[J]. , 2005, 5(01): 70-70. |
[15] |
缪文升. 中国少数民族习惯法与现代化[J]. , 2004, 4(04): 28-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