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潘君祥,王仰清.上海通史:第8卷,民国经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 [2]陆仰渊,方庆秋.民国社会经济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414. [3]朱汉国,杨群.中华民国史:第三册[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369. [4]朱汉国,杨群.中华民国史:第十册[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335-336. [5]王余光,吴永贵.中国出版通史8:民国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 [6]李华兴.民国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2. [7]王哲甫.中国新文学运动史[M].北京:杰成印书局,1933:86-87. [8]胡根喜.四马路[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156. [9]叶再生.中国近现代出版通史:第2卷[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1032-1033. [10]王云五.十年来的中国出版事业[M]//宋原放.中国出版史料 现代部分:第一卷下册.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426. [11]内政部核准登记之新闻纸与杂志社统计资料[G]//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五辑第一编:文化(一).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50. [12]石柏林.凄风苦雨中的民国经济[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220. [13]马国亮.良友忆旧——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47. [14]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5]朱晓进.政治文化与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6]郁达夫.光慈的晚年[M]//郁达夫全集:第三卷.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17]邹依仁.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106. [18]杨寿清.中国出版界简史[M].上海:永祥印书馆,1946:47. [19]旷新年.1928:革命文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95-96. [20]鲁迅.300503致李秉中[M]//鲁迅全集:第十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33. [21]鲁迅.331105致姚克[M]//鲁迅全集:第十二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477. [22]徐懋庸.徐懋庸回忆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64-65. [23]张静庐.在出版界二十年[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94. [24]季强.聂绀弩谈《动向》和《海燕》[J].新文学史料,1981(4). [25]任白戈.我在“左联”工作的时候[M]//“左联”回忆录: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373-374. [26]余汉生.良友十年以来[J].良友,1934(100). [27]编者.纪念本公司创业十周年——更进一步从月刊进而为半月刊[J].良友,1934(90). [28]赵家璧.重印全份旧版《良友画报》引言[M]//赵家璧文集:第3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343. [29]创业七周年周年纪 第二次公开招股宣言[J].良友,1931(62). [30]潘君祥,王仰清.上海通史 第10卷:民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00. [31]赵家璧.我编的第一部成套书——《一角丛书》[M]//赵家璧文集:第1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176. [32]赵家璧.我是怎样爱上文艺编辑工作的[M]//赵家璧文集:第1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164. [33]赵家璧.给“良友”出版的第一部书——关于《苏联作家二十人集》[M]//赵家璧.编辑生涯忆鲁迅.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4]朱联保.近现代上海出版业印象记[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3. [35]赵家璧.《良友画报》二十年的坎坷历程[J].新闻研究资料,1987(1). [36]赵家璧.致王仰晨[M]//赵家璧文集:第5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264. [37]王建辉.左翼编辑家郑伯奇[J].出版广角,2001(3). [38]伍联德.为良友发言[J].良友,1928(25). [39]伍联德.再为良友发言[J].良友,1929(36). [40]张典.赵家璧与新文学运动[J].编辑之友,2001(4). [41]赵家璧.重见丁玲话当年——《母亲》出版的前前后后[M]//赵家璧文集:第1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221. [42]赵家璧.致姚锡佩、赵淑英[M]//赵家璧文集:第5卷.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3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