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七九:梁山军[M].李勇先,校点.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5279. [2]蓝勇.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陈心锦,李培英.午子山传说故事[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57-58. [4]李之勤.再论子午道的路线和改线问题[M]//西北史地研究.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14-28. [5]李承畴,孙启祥.张飞“间道”进兵汉中考辨[J].汉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36-39. [6]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城固宝山:1998年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7]〖JP2〗金国林.试论峡江地区夏商周时期的釜与巴文化的关系[J].四川文物,2004(3):30-37.〖JP〗 [8]赵丛苍.城洋青铜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42. [9]〖JP2〗赵丛苍.从考古新发现看早期巴文化:附论巴蜀文化讨论中的相关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95-99.〖JP〗 [10]庄燕和.古代巴史中的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79(4):41-44. [11]蔡靖泉.巴人的流徙与文明的传播[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60-68. [12]董楚平.吴越文化新探[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7. [13]林向.四川盆地巴文化的探索[J].中华文化论坛,2005(4):9-15. [14]陈卫东,王鲁茂,桂贞荣,等.四川宣汉罗家坝遗址第三次发掘取得重要成果[N].中国文物报,2008-04-30(1). [15]马幸辛.再论罗家坝遗存[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54-59. [16]段渝.渝东长江干流青铜文化的几个问题:兼论渝东与川东渠江流域青铜文化的关系[J].考古与文物,2011(5):42-49. [17]江章华.再论川东长江沿岸的史前文化[J].四川文物,2002(5):17-22. [18]陶春林,马晶.从巴族典型器物的考古发现看巴文化的发展与传播[J].贵州民族研究,2007(6):158-165. [19]毛曦.巴国城市发展及其特点初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105-110. [20]徐中舒.四川涪陵小田溪出土的虎钮于[J].文物,1974(5):81-83. [21]四川省博物馆,重庆市博物馆,涪陵县文化馆,等.四川涪陵地区小田溪战国土坑墓清理简报[J].文物,1974(5):61-81. [22]段渝,谭晓钟.涪陵小田溪战国墓及所见之巴、楚、秦关系诸问题[J].四川文物,1991(2):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