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漆亿1,王子莉1,莱昂2. 西非法语地区汉语学习者 学习焦虑状况调查及应对策略 ——以贝宁阿波美卡拉维大学孔子学院为例[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0(5): 98-104. |
[2] |
陈松云1,2. 反思意识:语言产生的理据之辩[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0(4): 100-104. |
[3] |
王翔敏,李淑玲. 图像语境下伊战小说《黄鸟》的视觉与伦理书写[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9(5): 62-67. |
[4] |
蔡勇梅1,符婷婷2,雷钧1,李梦霄1. 道路运输类高职学生工作价值观、 自我效能感和创业动机关系研究[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8(6): 138-144. |
[5] |
陆海霞. 错位·焦虑·迷失 ——析卡佛小说中男性人物的性别身份困境[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8(5): 111-115. |
[6] |
向加吾.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要素、 主体动机与行为特征[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8(3): 18-23. |
[7] |
曹瑞刚. 女大学生网络媒介接触与依赖行为研究 ——基于重庆市两所高校的调查[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7(2): 105-109. |
[8] |
毛伟东. 打开历史的褶皱: 杨显惠夹边沟“生命三部曲”研究综述[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6(2): 72-76. |
[9] |
齐贵云. 移情的功能理论对高校德育的启示[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5(3): 102-105. |
[10] |
黄君怡. 反思与胡适的“容忍观”[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4(3): 95-97. |
[11] |
胡静1,吴娜2,邓军3. 海南游客旅游行为特征、心理动机及其对目的地形象知觉研究[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4(2): 46-49. |
[12] |
刘华. 从《浮生六记》看林语堂的文化身份和翻译行为[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4(2): 118-120. |
[13] |
王芳. 浅议哲学的本性[J]. , 2009, 9(04): 6-6. |
[14] |
王晓云 雷阿勇. 一个王国的兴衰覆灭——对十七世纪前后中日关系的反思[J]. , 2009, 9(04): 93-93. |
[15] |
邹霞. 解析西蒙·波娃创作《第二性》的动机[J]. , 2005, 5(04): 86-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