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昆德拉.玩笑[M].蔡若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2]昆德拉.生活在别处[M].袁筱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3]昆德拉.告别圆舞曲[M].余中先,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4]昆德拉.笑忘录[M].王东亮,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5]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M].许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6]昆德拉.不朽[M].王振孙,郑克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 [7]昆德拉.慢[M].马振骋,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8]昆德拉.身份[M].邱瑞銮,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9]昆德拉.无知[M].许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10]昆德拉.庆祝无意义[M].马振骋,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11]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董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12]昆德拉.被背叛的遗嘱[M].余中先,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13]昆德拉.帷幕[M].董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14]昆德拉.相遇[M].尉迟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15]昆德拉.雅克和他的主人[M].尉迟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 [16]李凤亮,李艳.对话的灵光:米兰·昆德拉研究资料辑要1986-1996[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9. [17]李凤亮.诗·思·史:冲突与融合米兰·昆德拉小说诗学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8]范小青.存在的可能性:米兰·昆德拉小说的“现代性”[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5. [19]曾宪文.终极悖论: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世界[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 [20]张红翠.“流亡”与“回归”:论米兰·昆德拉小说叙事的内在结构与精神走向[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1]彭少键.探索生命存在的艺术哲学:米兰·昆德拉小说[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 [22]仵从巨.叩问存在:米兰·昆德拉的世界[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3]高兴.米兰·昆德拉传[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5. [24]韩少功.阅读的年轮:《米兰·昆德拉之轻》及其他[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 [25]彭少键.诗意的冥思:米兰·昆德拉小说解读[M].杭州:西泠印社,2003. [26]杨乐云.美刊介绍捷作家伐措立克和昆德拉[J].外国文学动态,1977(2):22-24. [27]李欧梵.世界文学的两个见证:南美和东欧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启发[J].外国文学研究,1985(4):44-51. [28]胡智锋.昆德拉的世界:《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J].外国文学评论,1990(1):118-121. [29]仵从巨.存在:昆德拉的出发与归宿[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4):120-129. [30]李凤亮.复调:音乐术语与小说观念:从巴赫金到热奈特再到昆德拉[J].外国文学研究,2003(1):92-97. [31]李凤亮.接受昆德拉:解读与误读:中国读书界近十年来米兰·昆德拉研究述评[J].国外文学,2001(2):58-69. [32]李凤亮.复调小说:历史、现状与未来:米兰·昆德拉的复调理论体系及其构建动因[J].社会科学战线,1996(3):168-176. [33]李凤亮.政治与性爱:公众视角与私人情境:米兰·昆德拉小说题材的历史内涵与存在意味[J].暨南学报(哲社版),2003(2):65-73. [34]仵从巨.关于昆德拉的四个词[J].当代外国文学,1999(2):155-159. [35]赵稀方.米兰·昆德拉在中国[J].外国文学研究,2002(3):130-136. [36]李凤亮.小说:关于存在的诗性沉思:米兰·昆德拉小说存在关键词解读[J].国外文学,2002(4):61-69. [37]胡志明.智慧与恐惧:两种“存在的图”:昆德拉与卡夫卡小说美学的比较研究[J].外国文学评论,2005(1):21-30. [38]高兴.罗思和昆德拉关于《笑忘录》的对话[J].外国文学动态,1994(6):42-44. [39]张再红.荆棘丛生的背叛之旅:试论米兰·昆德拉笔下的背叛者群像[J].外国文学研究,2008(4):15-22. [40]徐真华.米兰·昆德拉:小说是关于存在的诗性之思[J].外国文学研究,2008(4):6-14. [41]赵谦.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的矛盾哲学[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54-60. [42]车琳.法国当代“新虚构”小说:兼论昆德拉小说中的“新虚构”色彩[J].外国文学,2016(3):49-57. [43]张弛.昆德拉的“欧洲小说”观:昆德拉小说诗学研究之一[J].当代外国文学,2005(3):28-34. [44]李凤亮.文体的复调与变奏:对米兰·昆德拉“复调小说”的一种解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144-148. [45]李凤亮.米兰·昆德拉及其在中国的命运:昆德拉作品中译述评[J].中国比较文学,1999(3):63-77. [46]赵谦.21世纪中国国内米兰·昆德拉研究综述[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92-97. [47]杨晓河.西方文学挚爱主题的建构与流变:以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中心的系谱学阐释[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48-155. [48]赵谦.米兰·昆德拉小说中符号意象的隐喻智慧[J].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17(2):75-84. [49]赵谦.精神生态视阈下昆德拉小说中的伦理隐喻[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96-101. [50]JUST D.Milan Kundera and the poetics of novelistic truth[J].Poetics today,2015(3):175-200. [51]JUST D.Literature and learning how to live: Milan Kunderas theory of the novel as a quest for maturity[J].Comparative literature,2016(2):235-250. [52]LEUNG M T.Utopia and its otherwise:revolutionary youthfulness,lyricism, and the “East” in Kunderas life is elsewhere[J].Partial answers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the history of ideas,2017(15):23-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