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陈贵才1,原一川2. 劳伦斯诗歌中的再生隐喻与英国诗歌死亡叙事传统的互文性[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9(3): 102-107. |
[2] |
刘玉梅,方莎.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食罪者》经典重构解读[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19(2): 100-104. |
[3] |
张茂一. 农村基层反腐的村纪检制度双重理性考察 ——以四川乐山为例证[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8(5): 15-22. |
[4] |
黄明波. 新媒体影像文化交往: 推动两岸青年交流与认同的路径[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 18(1): 25-30. |
[5] |
张春草1,陈楠1,2,程川3. 基于聚类分析方法的智慧景区建设评价 ——以清明上河园为例[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7(6): 86-92. |
[6] |
许明. 国内智慧旅游研究进展[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7(5): 63-69. |
[7] |
曾静. 弥尔顿之死 ——论威廉·布莱克《弥尔顿》中的“死亡本能”[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7(3): 90-95. |
[8] |
冯月季. 社会交往理性:米德的语言符号理论研究[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7(3): 123-129. |
[9] |
杜洪晴. 解析《神谕女士》中的死亡叙事[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6(1): 69-73. |
[10] |
汪斌. 老子的智慧 ——兼谈《超越时空的大智慧——新解〈道德经〉》[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5(6): 99-101. |
[11] |
黄春梅. 偏离视角中的刘姥姥形象塑造 ——评霍克思版刘姥姥语言翻译[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4(2): 134-137. |
[12] |
王芳. 浅议哲学的本性[J]. , 2009, 9(04): 6-6. |
[13] |
朱立冬. 冲不破的樊篱——王朔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原型探析[J]. , 2008, 8(04): 48-48. |
[14] |
杨国强 肖立斌. 析中国传统道德的认知方式[J]. , 2008, 8(04): 71-71. |
[15] |
肖森华. 刍议民事抗诉再审启动一元机制[J]. , 2008, 8(02): 29-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