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淑娟,王彤.滨海城市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实证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6):43-49. [2]龚艳,张阳.基于耦合模型的旅游—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以江苏沿海为例[J].社会科学家,2016(4):107-112. [3]何红,王淑新.区域中心城市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测度与对比:以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中心城市为例[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5):85-92. [4]韦福巍,周鸿,黄荣娟.区域城市旅游产业、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广西14个地级市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15(3):24-28. [5]黄荣娟,韦福巍.广西旅游产业—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河池学院学报,2015(2):9-16. [6]张玉萍.吐鲁番地区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耦合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15. [7]张玉萍,瓦哈甫·哈力克,党建华,等.吐鲁番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分析[J].人文地理,2014(4):140-145. [8]潘明明,蔡玉婧,蒋世辉.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新疆为例[J].新疆农垦经济,2014(1):21-27. [9]杜湘红.张家界旅游—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4(20):146-148. [10]钟霞,刘毅华.广东省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分析[J].热带地理,2012(5):568-574. [11]李阳,魏峰群.基于低碳视角下区域经济—旅游产业—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陕西农业科学,2012(5):199-202. [12]刘定惠,杨永春.区域经济—旅游—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7):892-896. [13]苏宏枝,吴宗杰,董会忠.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人口、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基于主成分与耦合协调度模型[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2):21-25. [14]宋炳华.旅游流—区域经济—生态环境“三维耦合”时空分异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6. [15]周成,金川,赵彪,等.区域经济—生态—旅游耦合协调发展省际空间差异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7):203-208. [16]韦福巍,黄荣娟,朱慧芳.省级区域旅游产业—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空间相关性研究:以广西为例[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116-123. [17]周成,冯学钢,唐睿.区域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发展分析与预测:以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6(3):186-193. [18]何红.汉中市旅游—经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分析与预测[J].安徽农业科学,2017(14):165-170. [19]JOSEPH E M.The socio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n the Okavango Delta,northwestern Botswana[J].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2002,54(2):447-467. [20]CHIOK O.The contribu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to economic growth in the Korean economy[J].Tourism management,2003,26(1):39-44. [21]JORGE V P R,FRANCISCO L R,MARíA S G.Testing dependence between GDP and tourisms growth rates[J].Tourism management,2015,48(6):268-282. [22]薛华菊,唐仲霞,方成江,等.生态文明视域下的青海省旅游—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4):410-413. [23]陈青松.城市旅游供需耦合协调度级别甄选评价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 [24]余大杭,黄焕宗.福建省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灰色关联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82-86. [25]汪晓梦.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安徽省经济开发区发展评价[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5-79. [26]颜惠琴,牛万红,韩惠丽.基于主成分分析构建指标权重的客观赋权法[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6):519-523. [27]马建华.制定综合评价指标时各主成分权重系数确定方法研究[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9-22. [28]晋艺波.甘肃省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62-66. [29]晋艺波,张玉梅,张海燕.基于乘数理论的武威市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贡献分析[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7(6):86-92. [30]陈俊科,李红,王锡波,等.新疆经济—生态—社会系统耦合协调演化研究[J].节水灌溉,2016(10):105-108. [31]董锁成,赵敏燕,郭鹏,等.“一带一路”生态旅游带发展模式与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6):647-6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