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淑庆. 交通运输工程全日制专硕研究生 培养模式与特定课程研究 ——以重庆交通大学为例[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7(3): 115-118. |
[2] |
王婷婷1,范卫国1,2. 我国财税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趋向研究[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7(2): 91-95. |
[3] |
董莉莉1,彭芸霓1,郁雯雯2. 建筑学专业快速设计能力培养模式创新与探索[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7(2): 115-119. |
[4] |
邓涛. 基于ERTICCDIO理念的城市轨道交通 车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5(3): 22-25. |
[5] |
涂亚庆,杨辉跃,毛育文. “政产学研用”合作培养研究生创新人才研究[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5(3): 106-109. |
[6] |
彭虹.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基于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的调研分析[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5(2): 118-121. |
[7] |
薛保红,南燕. 发达国家营地教育发展及其启示[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4(6): 126-128. |
[8] |
李军 钟锐 胡标辉.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 2006, 6(04): 25-25. |
[9] |
饶惠. 论创新人才的培养[J]. , 2006, 6(04): 28-28. |
[10] |
孔庆平 王昌贤. 高等教育中的产学研结合研究[J]. , 2006, 6(04): 57-57. |
[11] |
熊高 王戎 戴小江. “两课”教育教学改革综合研究[J]. , 2005, 5(03): 122-122. |
[12] |
吴莉 石加友.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再思考[J]. , 2005, 5(02): 92-92. |
[13] |
徐涛. 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J]. , 2005, 5(01): 109-109. |
[14] |
陈月霄. 再学邓小平教育思想 推进高校教学改革[J]. , 2005, 5(01): 106-106. |
[15] |
李银如. 素质教育与人格培养[J]. , 2004, 4(03): 85-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