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2020年 第20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0-07-20
    政治法律
    有机治理: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 社会治理的发展方向
    尹文
    2020, 20(4):  1-7. 
    摘要 ( )   PDF (118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管理体制与社会发展不适应问题愈发突出,学者从不同视角对社会治理进行了思考探索。基于中国亘古不变的价值追求和社会内在秩序的分析,以及现实社会对西方社会治理理论拓展实践的研究,可知中国在发展中走出了自己的社会治理之路——有机治理。与过去的机械治理相比,有机性是有机治理的最大特征,以“雁阵队形”治理方式发挥“1+1>2”的治理成效,并在机械治理转向有机治理过程中发挥纠偏、净化和吸纳功能。
    我国国家治理能力研究热点与主题演进 (2013—2019)
    黄明涛
    2020, 20(4):  8-16. 
    摘要 ( )   PDF (112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全面了解我国内关于国家治理能力研究的热点、重点和演进态势,借助Citespace5.5 R2软件,分析最近7年来CNKI数据库中的813篇CSSCI文献,从年度发文情况、学科分布、发文的重要期刊、高产作者、高被引论文情况、内容版图和热点关键词聚类等方面全方位解读。研究发现,2013年底召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2014年文献出现爆发式增长,热点主题逐年变化,与时政紧密相关。未来国家治理能力研究应当关注四个方向。
    “巧用力”:“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传播之道
    王玉龙1,2
    2020, 20(4):  17-23. 
    摘要 ( )   PDF (110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一带一路”倡议取得诸多国际共识,但面临传播主体单一化、传播理念单向度等自我弱建构与后现代主义式手法的他者强解构的国际传播困境。究其原因,一是内容生产“三重不足”致其传播失力,二是舆论场域“媒介霸权”挤压话语空间致其语境失声。以“巧用力”提升其国际传播实效,需硬件与软件齐抓,强势与柔性并济,巧用与精准互补,软硬兼施,找准巧点,把握好发力的时、效、度。
    人文交通
    论顺风车平台的复合法律地位及其民事责任
    徐升
    2020, 20(4):  24-31. 
    摘要 ( )   PDF (112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顺风车平台的法律地位及其民事责任的界定关系到相关纠纷的公平解决和顺风车业态的顺利发展。顺风车平台的法律地位是复合的,集信息媒介服务居间人和顺风车出行的组织者与管理者于一身。作为居间人,顺风车平台承担的是约定的居间义务和违约责任;作为组织管理者,平台承担的是法定的安全保障义务和侵权责任。顺风车平台在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的情况下,应和直接侵权人承担不真正连带责任而非补充责任。
    论交通肇事罪逃逸行为的内涵与司法认定
    王齐齐
    2020, 20(4):  32-40. 
    摘要 ( )   PDF (1110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关于交通肇事罪逃逸行为的内涵把握,应从法律义务视角进行审视,肇事人员交通肇事后有救助被害人与保护现场、保护公共安全两项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在司法实践中认定逃逸行为时,要把握其发生的特定时机。逃逸行为具有未遂和中止形态,对于逃逸行为与自首行为应当分别评价。对于逃逸的定罪量刑情节以及与其他定罪情节的关系,应结合导致交通肇事的具体原因来判别逃逸行为是交通肇事罪的定罪情节或量刑情节。
    基于SWOT分析的我国共享汽车发展策略探究
    陈波
    2020, 20(4):  41-46. 
    摘要 ( )   PDF (109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共享汽车是共享经济的一种,在其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需制定有效的策略促进共享汽车持续发展。研究共享汽车的发展策略,通过SWOT分析方法分析当前国内共享汽车市场的现状,并从优势、劣势两方面提出六个发展策略,以提高共享汽车企业的运营能力,并为政府管理提供一些思路。
    超载运输与政府监管博弈分析及治理机制
    曹长慧,李豪
    2020, 20(4):  47-52. 
    摘要 ( )   PDF (1114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19年江苏无锡高架桥坍塌事件再次暴露出超载的监管问题。在分析超载运输治理现实困境基础上,构建运输企业与监管部门之间的博弈模型,分析运输企业与监管部门之间的得益均衡和影响因素,基于共享模式提出货运共享平台机制及其辅助措施,实现监管部门的有效治理,对监管部门治理超载有一定借鉴意义。
    基于基尼系数的交通运输公平性 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性研究
    王任祥1,王2
    2020, 20(4):  53-59. 
    摘要 ( )   PDF (1183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角度出发,测算我国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的交通运输基尼系数,评价其公平性。建立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交通运输公平性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利用2003—2017年的省际数据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及东、中、西三个区域的交通运输基尼系数整体呈下降趋势,处于从比较平均向高度平均过渡的优质发展阶段;交通运输公平性和区域经济发展两系统的耦合协调性发展势态良好,但西部地区的耦合协调性仍然落后。
    经济管理
    基于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发展需求侧匹配性 的产教融合政策研究
    李盼道1,王金金2
    2020, 20(4):  60-70. 
    摘要 ( )   PDF (131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运用文献法和逻辑演绎法,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我国人才供给与需求的实际状况,指出产教融合背景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产教融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路径。当前人才供需结构严重失衡,产业需求与高校供给之间不匹配,存在政府政策与评价体系不完善、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教学方式方法与教育发展目标相违背等问题,应从完善配套政策、调整专业设置、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改革。
    三线建设中重庆地区的工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王毅
    2020, 20(4):  71-75. 
    摘要 ( )   PDF (1097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央为备战和调整工业布局,在三线地区开展的以国防工业为中心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在“靠山、分散、隐蔽”布局方针下,重庆地区三线建设企业以沙坪坝、渝中、南岸、江北及九龙坡等五大主城区为中心,沿江呈梅花状散点分布,形成渝西北、渝中及渝东南三大分布区,布点过于集中,又过于分散。这种空间分布格局改变了重庆地区的工业布局,使重庆工业发展的重心由主城区逐步沿江拓展到江津、南川、綦江、永川、长寿等地。该工业布局形态推动北碚、长寿、涪陵、西彭等一批工业城镇兴起,使重庆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及其辐射圈由主城区沿江拓展,城市体系的地域结构均衡化。
    重庆与东盟贸易现状及潜力分析 ——基于西部陆海新通道背景下的省际面板数据
    杜方鑫,黄立群
    2020, 20(4):  76-87. 
    摘要 ( )   PDF (116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西部陆海新通道是一条面向东盟国家的战略性互联互通大通道。该通道的建设将有机衔接“一带一路”,使“一带一路”经西部地区形成完整闭合环线。重庆市作为这条“新通道”的运营中心,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和历史使命。在“新通道”建设背景下,以重庆市为研究对象,分析同东盟国家的贸易现状,利用扩展的引力模型,计算重庆同东盟十国的贸易潜力,并分类分析,以重庆市的视角提出同东盟的贸易合作对策。
    语言学研究
    余光中翻译观的生态翻译学解读
    周方衡
    2020, 20(4):  88-93. 
    摘要 ( )   PDF (451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长期以来,人们对余光中的翻译研究大多体现在其翻译实践的考察上,对其翻译思想或翻译观的讨论相对较少。生态翻译学是21世纪初兴起的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主张译者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施对译文的选择,然后对译本进行“汰弱留强”,最终使译品得以长存,实现译者翻译的“译有所为”。鉴于生态翻译学的理念和余光中的翻译观存有相似之处,对余光中的翻译观进行生态翻译学层面的解读,旨在让读者对余光中的翻译观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为拓宽余光中翻译观的研究视角贡献绵薄之力。
    对当前国内翻译研究的冷思考
    谢柯,邵谧
    2020, 20(4):  94-99. 
    摘要 ( )   PDF (1099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翻译学取得独立学科地位后,我国翻译研究发展迅猛,获得了公认的成就。任何学科都不可能达到完美,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问题,翻译学也不例外。当前我国的翻译研究已暴露出一些问题,如问题意识淡薄、学科边际无限扩大、应用翻译研究与文学翻译研究不平衡等。反思翻译研究并思考解决之道,才能扫清障碍,促进我国译学健康发展。
    反思意识:语言产生的理据之辩
    陈松云1,2
    2020, 20(4):  100-104. 
    摘要 ( )   PDF (108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能够对思想进行反思的意识思维促进了人类认知的根本转变。这种意识思维具有回忆反思过去,思考位移事物,获取与过去关联的心理表征,想象、比较和评估可能的未来等方面的能力。人类反思意识的存在赋予人类对思想进行反思并形成概念思维的能力,正是这种能力的获得最终促成语言的产生。人类语言产生的理据就在于人类所独有的这种反思意识。
    《澳门新闻纸》译者行为研究
    钟明国,杨凤敏
    2020, 20(4):  105-112. 
    摘要 ( )   PDF (1126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翻译的《澳门新闻纸》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中文译报,是历史意义极为丰富的文献。自问世以来,已有不少研究。但在翻译方面,由于英文源本的缺失,研究者无从进行更全面、深入系统的分析。借鉴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以苏精的《林则徐看见的世界〈澳门新闻纸〉的原文与译文》所录177则内容为研究范围,借鉴译者行为理论,探析《澳门新闻纸》体现的译者行为,揭示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动因。